放療是常見的癌症治療方式之一。
然而,治療癌症的同時,放療也會對正常組織造成影響,帶來一連串的副作用。
許多患者在放療過程中,會出現疲倦、皮膚變化、腸胃道不適,甚至心理壓力增加的狀況。如果缺乏事先理解與準備,這些挑戰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安與無助。
因此,本文將提供 3 大重點:
- 關於放療副作用的資訊;
- 安全且規律的運動,有效提升身體的恢復力,減少副作用對生活的干擾;
- 適當的生活調整,包括飲食、休息、皮膚與口腔照護。
幫助你在治療過程中,依然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什麼是放療?

放射線治療,簡稱放療、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放療屬於局部治療。它可以單獨作為治療方案,也可以與手術、化學治療等其他治療方式合併使用。
放療適合用於鼻咽癌、淋巴癌;也可以控制骨轉移與腦轉移。
體外放射線治療
體外放療是用一台位於身體外部的機器來傳送高能量的放射線,穿透皮膚到達腫瘤部位以殺死癌細胞,同時盡量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
接受治療時感覺像照 X 光,不會有熱感或電擊。治療結束後,體內不會殘留任何放射性物質,所以不用擔心影響到他人。
通常需要進行 20 至 30 次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不同方式的次數稍有不同)。
體內放射線治療
體內放療是把高能量的放射性物質經過管道放在腫瘤本身附近的治療方式。這樣能確保在最近的距離對腫瘤施予最高劑量的放射線。
常見應用在婦科惡性腫瘤,例如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部分攝護腺癌、復發的食道癌偶爾也會有這類做法。
近年來,乳癌治療也引進乳房術中體內放射治療。
在乳房手術的同時,直接於腫瘤切除後的部位進行約 8 至 15 分鐘的高劑量照射,消滅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體外放療與體內放療比較表
項目 | 體外放射線治療 | 體內放射線治療 |
---|---|---|
原理 | 由體外機器發射高能量放射線, 穿透皮膚直達腫瘤 | 將放射性物質經管道直接放置腫瘤周邊 |
常見癌症 | 多種癌症治療常用方式 |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 部分攝護腺癌、復發食道癌、乳癌(術中) |
特點 | 非侵入性,不會有熱感或電擊 | 方式具侵入性,現已少用 |
為什麼會出現放療副作用?
之所以會產生放療副作用,是原因放射線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破壞周圍的健康細胞。
放療副作用的特點
- 只發生在照射的地方
放療屬於局部治療,所以副作用只會出現在被照射的部位。例如照射頭頸部,可能影響口腔;照射骨盆則可能影響子宮或周圍淋巴結。 - 有些副作用會晚點出現
有些副作用不會馬上發生,而是多次治療後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這是因為健康組織被放射線破壞,久了就形成疤痕,導致肌肉或韌帶變得比較緊繃。
影響放療副作用嚴重程度的因素
- 不同器官有不同的敏感度
身體各個器官對放射線的反應不一樣。有些組織特別敏感,例如骨髓。如果大範圍骨骼被照射,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球下降的狀況。 - 劑量和範圍會影響嚴重程度
照射的劑量越大、範圍越廣,副作用就越明顯。 - 和其他治療方式的交互作用
如果同時接受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副作用可能會加重。例如乳癌患者的淋巴水腫。 - 嚴重程度與病人的健康狀況有關,也可能受到基因和吸菸等因素影響。
- 低 BMI (身體質量指數) 會增加腹瀉的風險。高 BMI 患者更容易發生皮膚和黏膜併發症。
- 在乳癌患者中,BMI > 30 會使淋巴水腫的發生風險增加 3 倍。
- 淋巴結若有轉移,放療後有疤痕的機會也會增加,進而提高淋巴水腫的風險。
常見的放療副作用有哪些?3 個不同部位,副作用大不同!

放療副作用取決於放療的部位,主要分成以下大類:
部位 1|乳房、肺部
- 咳嗽
- 紅、白血球數目下降
- 手臂淋巴水腫
- 乳房周圍皮膚發紅、色素沉著
- 心肺功能受影響
部位 2 |頭頸部
- 頭痛、嘔吐
- 頭部照射 2–3 週後可能掉髮,治療結束可再生,但髮質較細、數量減少
- 影響視力
- 味覺改變
- 口水黏稠、口腔黏膜紅腫、吞嚥困難
- 頭頸部皮膚發紅、色素沉著,嚴重時會破皮、有滲出液
部位 3|腹部、骨盆
- 噁心、嘔吐
- 消化不良、腹瀉
- 頻尿
- 下肢淋巴水腫
- 影響性功能、生育能力
除了以上部位,疲倦也是常見的放療副作用:
- 發生原因可能是身體需要大量能量來修復受損的正常組織、調整疾病壓力等等。
- 疲倦通常在治療開始幾週後出現,並在治療結束後幾週內消失。
放療期間運動的 4 大機制與 4 大好處

運動可以透過 4 大機制讓病患更有能力撐過治療期間
- 提升身體素質與耐受力(心肺適能、肌力)
- 調節生理機能
- 維持神經系統運作
- 幫助入睡
運動如何幫你度過治療副作用?詳細機制請看化療副作用完整解析:5 大常見反應與運動、生活調整建議
針對放療副作用,運動也有以下 4 個好處:
文獻推薦的運動形式: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重量訓練 4 大好處
- 增強體能與改善生活品質
- 文獻顯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合併重量訓練能增強體能,並提升生活品質。比單獨做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單獨做重量訓練、單獨做高強度間歇的效果更好。
- 可能維持泌尿道與腸道功能
- 可能維持性功能與身體功能
- 幫助身體放鬆
- 放療可能使健康組織形成疤痕,導致身體或治療部位長期緊繃(例如乳癌患者的肩膀)。
- 規律的運動與伸展是讓身體放鬆的最佳方法。
每週運動安排範例
星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運動項目 | 重量訓練 40 分鐘 慢跑 / 飛輪 20 分鐘 微喘 | 休息 或瑜珈 | 快走 15 分鐘 / 伸展 15 分鐘 | 重量訓練 40 分鐘 慢跑 / 飛輪 20 分鐘 微喘 | 休息 或瑜珈 | 快走 15 分鐘 / 伸展 15 分鐘 | 休息 |
放療期間的運動注意事項

- 疲倦或不適時,可調整運動強度與時間,或直接休息,千萬不要勉強。
- 皮膚發紅時避免大量出汗,建議在空調、通風環境下運動,或只做伸展、快走等輕度活動。
- 選擇寬鬆的運動衣物,避免過度摩擦治療部位,讓紅癢處不舒服。
- 運動時應避免配戴過多飾品。
- 若希望更安全、有效率地進行運動,也可尋求癌症訓練教練的協助,獲得客製化的運動建議與指導。
放療期間的 3 大生活調整

生活調整 1|疲倦
- 多休息與睡眠
- 晚上應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可安排小睡,幫助身體恢復能量。
- 規律運動
- 治療期間仍可維持適度運動,幫助維持身體素質。
- 放鬆活動
- 疲勞的時候,可以做一些比較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或聽音樂,讓身心獲得放鬆。
- 最重要的還是傾聽自己的身體,依自身狀況調整生活節奏與活動量,避免讓自己過度勞累。
生活調整 2|皮膚照護與清潔
- 清潔
- 用溫水和溫和肥皂輕洗治療部位,洗完後用毛巾拍乾,不要用力揉搓。
- 保濕與塗抹產品
- 可詢問醫護人員建議的乳液與保濕霜。
- 治療期間不要使用化妝品、香水。
- 剃毛
- 不要用剃刀剃毛,若需要可使用電動刮鬍刀,也不要在治療區域使用除毛用品。
- 溫度
- 治療部位的皮膚應避免過熱或過冷的刺激。
- 傷口
- 如治療部位的皮膚有割傷或擦傷,應告知醫護團隊並按指示處理或包紮。
- 游泳注意
- 游泳後應徹底沖洗皮膚,避免氯刺激。
- 衣物材質
- 治療部位的衣物應以寬鬆、柔軟的材料為主。棉質和絲質對放射線照射的皮膚刺激性較低,應避免丹寧布(如牛仔褲)等粗糙質料的衣物。
- 飾品
- 避免佩戴耳環、項鍊,或穿著有硬領子的衣服。
- 陽光暴曬
- 接受治療的皮膚對陽光特別敏感,且容易曬傷。
- 外出時,應用帽子或衣物遮蓋治療區域。
- 應詢問醫療團隊,是否可以使用防曬乳,以及何時開始使用才安全。
生活調整 3|飲食與口腔護理
-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
- 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太多。
- 吃清淡、流質的食物,如稀飯、果汁、肉湯。
- 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補足需要的熱量。
- 避免油炸和高脂肪食物。
- 乳糖不耐者應避免乳製品。
- 腹瀉可補充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
- 太嚴重請立即就醫。
- 口乾與口腔護理
- 常喝水,或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 治療前應請牙醫完整檢查,盡早解決問題。期間勿拔牙、戴假牙,避免牙齦受刺激。
- 勿抽菸或喝酒,以減少刺激口腔。
積極應對,找回生活的主導權

放療雖是有效的抗癌利器,但與化療一樣,伴隨而來的副作用會對生活帶來影響。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動承受。
透過本文提供的 3 大重點:充分了解放療副作用、適當運動與生活細節調整,我們能夠盡力守護生活品質。
- 了解是第一步: 認識放療的原理、不同副作用發生的部位與原因,能有效降低未知帶來的恐懼,提前做好準備。
- 適當運動: 適度且規律的運動,特別是結合有氧與重量訓練,能維持體能、肌力、心肺功能。
- 生活細節決定品質: 從飲食的調整、皮膚的溫和照護、到穿著舒適的衣物,每一個生活中的小細節,都可能對我們的治療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卻是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放療的過程是一場硬仗,但只要我們勇敢面對,主動學習並調整生活,相信在治療的路上,我們會發現其實有很多資源、資訊,可以讓我們不那麼害怕。
(以上內容僅為一般健康資訊與科普分享,並非個人醫療診斷或治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
放療副作用 FAQ 專區
放療一定會掉頭髮嗎?
只有頭部接受到放射線照射時,才會掉髮。
放療可能造成不孕嗎?
若進行腹部或生殖器放療,照射的次數與強度可能會影響到生育能力。
如果未來有生育計畫,應與醫師討論。
放療期間可以吃維他命 C 嗎?
高劑量維他命 C 可能會干擾放射線治療的效果。如有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
放療期間需要停止工作或活動嗎?
是否需要停止工作取決於每個人的工作性質和身體狀。
有些人仍能在放療期間保持正常生活。
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根據你的疲勞程度和副作用狀況來調整活動量。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Majeed, H., & Gupta, V. (2023). Adverse effects of radiation therap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7720/
參考資料 2:Xiong, X., Zeng, B., Zhang, S., Du, J., Liao, X., Hu, S., Su, X., Qiu, S., & Yang, L. (2022). Which type of exercise during radiation therapy is optimal to improve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A Bayesian network analysis. European Urology Open Science, 43, 74–86. https://doi.org/10.1016/j.euros.2022.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