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必看的 3 招運動改善骨盆前傾,輕鬆打好體態基礎

目錄

妳是否常覺得肚子凸出,多運動也瘦不下來?

或是懷孕後,腰部常感到緊繃?

又或者因為常穿高跟鞋,膝蓋時常不舒服?

甚至久坐後,大腿根部(該邊處)會有夾擠的感覺?

這些狀況可能都和骨盆前傾有關。

到底什麼是骨盆前傾?骨盆前傾是錯的嗎?骨盆前傾會帶來什麼影響?又該如何改善呢?

本文將帶妳了解骨盆前傾的原因與影響,並提供 3 個簡單動作,幫助妳打好體態基礎,改善骨盆前傾。

 

為什麼會骨盆前傾?原因比妳想得複雜!

改善骨盆前傾要先知道什麼是骨盆會前傾。
骨盆就像我們手中的杯子,往前傾倒時會造成不平衡。圖片來源:Canva。

 

什麼是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Anterior Pelvic Tilt)就像手上拿一個杯子,杯子前傾時,因為前後不平衡,裡面的水會往前倒出來。

 

為什麼會骨盆前傾?肌肉學問大!

改善骨盆前傾要先知道主要原因是肌肉不平衡。
骨盆前傾主要原因。圖片來源:自己畫。

 

  • 腹肌無力:支撐力不足,骨盆容易前傾。
  • 腰背肌肉過度緊張:腰椎前凸加劇,讓骨盆前傾明顯。
  • 大腿前側肌肉緊繃:久坐易緊繃,將骨盆拉向前傾。
  • 臀肌與大腿後側肌肉無力:無法阻止大腿前側肌肉將骨盆前方下拉。

 

以下狀況可能會造成骨盆前傾

狀況說明
久坐長時間坐著,大腿前側的肌肉容易緊繃,把骨盆前方往下拉。
久站長時間站立,腹部肌肉疲勞加上地心引力,骨盆失去平衡。
懷孕體重與重心前移,為了支撐身體,骨盆易出現前傾。
錯誤的運動姿勢例如背槓深蹲時,忽略使用核心肌群,沒有覺察骨盆。
骨骼結構差異每個人的骨盆形狀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前傾。
附近關節活動度改變當腰、髖或膝關節受限時,骨盆可能會被迫前傾來代償。
可能造成骨盆前傾的狀況。

 

這些體態狀況,可能都和骨盆前傾有關!

正常的骨盆應接近水平,但當骨盆的前面比後面低,導致身體前後不平衡,可能有以下狀況:

  1. 腹部凸出,怎麼減肥都無法改善
  2. 翹屁股
  3. 腰部容易緊繃,躺在床上也無法舒緩
  4. 髖部(該邊)常有夾擠感或疼痛
  5. 膝蓋過度伸直而緊繃
  6. 嚴重的話,也可能導致烏龜脖、肩頸不適

 

什麼?女性更容易出現骨盆前傾!

改善骨盆前傾可以考慮少穿高跟鞋
骨盆前傾可能與長時間穿高跟鞋有關。圖片來源:Canva。

 

文獻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骨盆前傾,原因包括:

  1. 天生骨骼差異
    • 女性的骨盆比男性寬,讓身體重心容易往前。
  2. 生理因素
    • 為了懷孕,骨盆和脊椎會自然調整以承受前方負重。
    • 女性荷爾蒙(如雌激素)會影響韌帶鬆弛度關節穩定,可能讓骨盆更容易前傾。
  3. 姿勢與肌肉特性
    • 女性腰椎前凸較明顯,腹肌和臀肌的肌力不足,會增加骨盆前傾。
    • 女性骨盆活動度通常比男性大,導致站立、坐下時更容易出現前傾。
  4. 生活習慣
    • 部分工作需要長時間穿高跟鞋站立,也可能讓骨盆前傾更明顯。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骨盆前傾?2 種方法自我檢查

 

檢查方法 1|拍側面照

改善骨盆前傾之前可以先透過側面照檢查
筆者的腹部與骨盆變化。左圖為 2019 年;右圖為 2023 年。

 

僅穿著運動內衣與運動褲,保持輕鬆的站姿,請親友(或使用腳架)幫妳從側面拍全身照,或自己對著鏡子觀察褲頭

如果發現褲頭明顯呈現前低後高、往下傾斜的樣子,就可能有骨盆前傾。通常也會伴隨其他體態特徵,例如下腹凸出、腰部弧度明顯與屁股很翹。

這樣的觀察,可以更直覺地看到自己的體態。

 

檢查方法 2|躺姿測試

躺姿也能檢查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的傾向。圖片來源:Canva。

 

同樣穿著運動內衣與運動褲,正躺在瑜珈墊上,雙腳自然伸直並放鬆,接著嘗試將一隻手掌伸進腰部與地板之間的空隙。

正常狀況下,腰會有一點自然的弧度,但空間不會太大。如果妳的手掌能輕鬆滑入,甚至還能再放入一個拳頭,那就表示腰椎前凸明顯,也可能與骨盆前傾有關。

 

3 個動作幫妳改善骨盆前傾!

 

改善第 1 步|動動骨盆,認識它的位置

貓牛式
貓牛式。

 

  • 第 1 步是用瑜伽常見的貓牛式
  • 動作過程中我們的骨盆會前傾(翹屁股)、中立、後傾(捲尾巴)。做的時候需覺察骨盆擺動,而不是快速來回做很像的動作。

 

改善第 2 步|找到腹部出力的感覺

第 2 步會有兩個動作:

  • 第 1 個是原地熊爬。貓牛式結束後,找頭到屁股大約一直線的位置,雙腳膝蓋離地一公分,撐住。
  • 過程中應感覺腹部出力。如果感覺到大腿前側酸,可以把身體重心往前挪一點。
  • 注意屁股不要抬太高。

 

原地熊爬
原地熊爬。

 

改良棒式
改良版棒式。

 

  • 第 2 個是改良版棒式。
  • 如果手掌撐地會不舒服,可以改用這個方法。
  • 先趴著,做出捲尾巴動作,再讓屁股離地至頭到一屁股大約一直線,並保持褲頭與內衣下緣處平行,注意膝蓋不離地
  • 過程中應感覺腹部出力,腰部不塌陷。

 

為何不用一般棒式?

一般棒式為膝蓋伸直、離地,對部分的人來說,這麼做容易讓腰部下沉,造成腰痠,反而沒辦法有效訓練腹部。因此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將膝蓋著地,幫助支撐腰部,再逐步進階。

 

改善第 3 步|站著的時候,腹部也要微出力

hip hinge
Hip hinge 動作。
  • 第 3 步是 hip hinge 髖絞鍊動作。
  • 多數核心訓練動作都是在墊上進行,這容易讓我們養成,只有做動作時才用核心的習慣,站著或日常生活中卻忘記核心在幹嘛。
  • 建議這個動作全程一定要把腹部的微出力感帶到站姿,讓內衣下緣和褲頭接近平行,避免又回到翹屁股的姿勢。

 

除了運動,改善骨盆前傾還能注意 2 個細節

床墊要挑適合自己身體的支撐度,睡起來腰部才舒服,才能改善骨盆前傾。
床墊要挑適合自己身體的支撐度,睡起來腰部才舒服。圖片來源:Canva。

 

細節 1|生活習慣調整

  1. 每坐 45–60 分鐘起身活動。
  2. 久站時左右輪換重心
  3. 減少長時間穿高跟鞋,或選擇鞋跟低於 3 公分的鞋子。如果上班需要穿高跟鞋,可以隨身帶一雙平底鞋,上下班通勤時交換。

 

細節 2|睡姿與床墊調整

  1. 睡覺時,在腰部懸空的地方墊一條摺疊好的毛巾或小枕頭,填補腰部與床墊間的空隙。
  2. 膝蓋下方也可以墊個枕頭,讓腰部更貼合床墊。
  3. 如床墊使用過久,也可找可以客製的店家換新。
  4. 選床墊可以試躺 5 分鐘,如果腰明顯懸空或下陷,甚至不舒服,代表不適合。

 

重點不是「骨盆前傾」,而是「卡在」骨盆前傾

改善骨盆前傾的重點不是骨盆前傾,而是不要卡在骨盆前傾。
骨盆如果長時間固定在前傾,會影響整體體態。圖片來源:Canva。

 

為避免大家將骨盆前傾妖魔化,還是需要澄清一下。

骨盆前傾是人體的自然動作,走路、跑步或日常活動時都會出現,並不是不好的動作

重點在於,如果長時間固定在前傾位置(如久站),無法靈活轉換到骨盆中立或後傾時,身體就容易出現腰部緊繃、下腹微凸、屁股翹或膝蓋緊繃等不適,甚至影響整體體態。

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體態、配合 3 個改善動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小調整,例如適時活動、挑選合適鞋子、調整床墊支撐度,就可以逐步改善骨盆前傾。

改善不是一天就可以達成的任務,而是持續累積的過程。

只要我們願意開始注意姿勢,骨盆位置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穩定,體態也會越來越輕鬆自然。

 

骨盆前傾 FAQ 專區

骨盆前傾一定要運動才能改善嗎?

是。運動非常重要喔!

骨盆前傾需要伸展緊繃的肌肉嗎?

骨盆前傾應注重腹肌、大腿後側肌群與臀肌的訓練,讓無力的肌肉先有力量穩定骨盆。
僅伸展緊繃的肌肉,卻沒有訓練無力的肌肉,還是會出現骨盆前傾。

因懷孕而骨盆前傾,產後會自動回到正常位置嗎?

產後的骨盆不會自動恢復,需要透過復健、運動來調整。

只有女性會骨盆前傾嗎?

男性也會骨盆前傾,但女性因骨盆形狀、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更容易出現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會影響運動表現嗎?

是的。骨盆前傾會改變下半身的肌肉發力模式,例如臀部較難發力,或關節受力不正確,影響動作效率與表現。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Selman, R., Early, K., Battles, B., Seidenburg, M., Wendel, E., & Westerlund, S. (2022). Maximizing Recovery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A Timeline for Rehabilitation from Pregnancy through Return to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17(6), 1170–1183. https://doi.org/10.26603/001c.37863

參考資料 2:Mizukoshi, R., Yagi, M., Yamada, Y., Yokoyama, Y., Yamada, M., Watanabe, K., Nakamura, M., Nagura, T., & Jinzaki, M. (2024).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inal mobility during postural changes: a detailed analysis using upright CT. Scientific reports14(1), 915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59840-8

參考資料 3:Mullerpatan, R., Shetty, T., & Agarwal, B. (2025).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gait kinematics of pelvis and hip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9-60 years.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12, 1515583. https://doi.org/10.3389/fbioe.2024.1515583

參考資料 4:Fischer, M., Nonnenmacher, L., Nitsch, A., Mühler, M. R., Hofer, A., & Wassilew, G. I. (2025). Greater anterior pelvic tilt and lumbar mobility in females compared to males undergoing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A matched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rthopaedics12(1), e70167. https://doi.org/10.1002/jeo2.70167

更多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