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初期無症狀: 6 項檢查與 3 大生活調適全整理

目錄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前列。根據衛福部統計,死於肝癌的患者中,約 70% B 型肝炎帶原者,20% 慢性 C 型肝炎感染者。若 B 型肝炎持續發作,15-20% 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而 C 型肝炎患者中,20% 可能導致肝硬化,且肝硬化者每年有 3-5% 的機率轉為肝癌

然而,肝癌初期多半沒有症狀,等到出現疲倦肚子痛眼睛黃時,往往已是晚期。與其等到症狀出現才後悔不及,不如趁早透過 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 來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本文將整理 肝癌的 6 項檢查與 3 大生活調適,幫助你從現在開始守護肝臟健康。

 

為什麼會罹患肝癌?4 大必知的關鍵因素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前列,且肝癌初期無症狀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前列。圖片來源:Canva。

 

因素 1|肝炎與肝硬化

雖然肝癌初期無症狀,但肝癌的發生通常不是突然的,它大多與肝臟長期損傷、發炎有關。大部分的肝癌患者都經歷過一個明確的發展路徑:「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在台灣,肝癌人數會居高不下的原因與 B 、C 型肝炎病毒的猖獗有關。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密切相關

a. B 型肝炎病毒

  • B 肝病毒會把自己的基因片段插入肝細胞的 DNA 裡,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增加癌症風險。
  • B 肝病毒也會產生特定蛋白,干擾細胞正常功能,甚至抑制人體防癌基因。

 

b. C 型肝炎病毒

  • C 肝病毒不會直接插入肝細胞 DNA,但長期感染會造成慢性發炎,肝臟反覆受傷、纖維化,最終可能變成肝硬化,進一步提升罹癌風險。

 

c. 共同感染與其他病毒

  • 若同時感染 B 和 C 肝病毒會使肝癌風險比單一感染更高。
  • 如果 B 肝患者還感染 D 型肝炎病毒,肝臟損傷會更快,肝癌也會提早出現。
  • 免疫力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者),罹患肝癌風險也會提升。

 

因素 2|代謝與生活因素

肥胖常伴隨糖尿病與脂肪肝,進一步提升肝癌風險。儘管肝癌初期沒症狀,還是要注意肥胖
肥胖常伴隨糖尿病與脂肪肝,進一步提升肝癌風險。圖片來源:Canva。

 

a. 脂肪肝

  • 過多脂肪堆積會引起肝臟的發炎與損傷,進而發展為肝硬化。約 20% 的肝癌由脂肪肝引起。多發生於代謝症候群患者,如腹部肥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

 

b. 肥胖與體重過重

  • 肥胖常伴隨糖尿病與脂肪肝,進一步提升肝癌風險。

 

c. 糖尿病

  • 胰島素濃度過高或糖尿病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糖尿病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高於非糖尿病者。

 

d. 酒精濫用

  • 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傷肝細胞 ,引發氧化與發炎,導致肝硬化並增加肝癌風險。

 

e. 吸菸

  • 吸菸是肝癌的已知危險因素之一,約 20% 肝癌病例與吸菸有關。吸菸者若同時感染 B 型或 C 型肝炎,肝癌風險會進一步提高。

 

因素 3|環境與毒素暴露

a. 黃麴毒素

  • 來源: 這是一種劇毒的黴菌毒素,常見於受污染的花生、玉米、米飯、小麥和黃豆等食物中。
  • 致癌機轉: 黃麴毒素 B1 的致癌作用主要是透過引發腫瘤抑制基因 p53 的突變
  • 協同效應: 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若接觸到黃麴毒素,會罹患肝癌的機會會明顯提升。

 

b. 化學物質

  • 氯乙烯在工業上主要製造聚氯乙烯(PVC)塑膠。暴露於氯乙烯會增加肝癌風險。
  • 暴露於三氯乙烯等其他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增加風險。
  • 農藥暴露可能提升罹患肝癌的風險,尤其對於 B 、C 型肝炎患者。

 

c. 其他飲食習慣

  • 嚼食檳榔可能會增加肝癌風險。

 

因素 4|遺傳、其他疾病因素

a. 家族史與遺傳疾病

  • 家族性因素: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其罹患肝癌的風險增加。家族性肝癌通常與 B 型肝炎病毒的垂直感染以及家族基因有關。
  • 特定遺傳疾病: 某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肝癌風險,包括:
    • 遺傳性血鐵沉積症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 威爾森氏症

 

b. 寄生蟲感染

  • 肝吸蟲: 感染肝吸蟲會增加肝癌風險,通常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用淡水魚之前應煮熟

 

c. 膽道疾病

  • 膽結石 / 膽囊切除: 曾患有膽結石或接受膽囊切除 的人,肝癌風險可能增加,可能是因為膽管壓力升高,導致肝臟長期發炎

 

沉默的器官:肝癌初期為何不易察覺?

肝癌初期無症狀,若眼白與皮膚變黃,可能是肝癌後期會出現的症狀
眼白與皮膚變黃,可能是肝癌晚期的症狀。圖片來源:Canva。

 

肝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常等到晚期才發現

肝臟有個特性,就是神經指分佈在表面的包膜,肝臟內部幾乎沒有疼痛神經。所以早期不會讓人感覺到疼痛或不舒服。只有當腫瘤長得很大,靠近表層,壓迫或撐開包膜時,才會出現悶悶的疼痛感。
而且肝臟功能強大,即使部分受損,剩下的健康組織也能正常運作。

所以很多人肝癌初期幾乎沒有感覺,等到出現症狀(例如眼睛變黃)時,腫瘤往往已經不小,甚至可能進入晚期。

 

肝癌的警訊容易被忽略

罹患肝癌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 疲倦、容易累
  • 食慾下降或消化不良
  • 輕微腹脹或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但是這些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因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或罹患慢性疾病,也會有類似的症狀。因此,單靠感覺很難及早發現肝癌。

早期發現的肝癌,治療成功率明顯高於晚期,因此建立規律的檢查習慣,才能真正保護肝臟健康。

 

完整的肝臟檢查: 檢查 3 步驟與 6 大項目!

血液檢查是早期發現肝癌的簡單方法。不少人在肝癌初期因為血液檢查被發現而治療。
血液檢查是早期發現肝癌的簡單方法。圖片來源:Canva。

 

檢查第 1 步|識別高風險族群

根據《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預防肝癌,第 1 步是主動確認自己是否為 B 型肝炎帶原者或 C 型肝炎感染者。這項檢查可以透過抽血完成。

若不是 B 型肝炎帶原者,需再檢查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表面抗體。若無,建議接種 B 型肝炎疫苗保護自己。

若檢查發現已有 B 或 C 型肝炎,書籍建議,主動向肝膽專科醫師求診討論治療方案,才能降低將來罹患肝癌的風險。

 

肝癌風險預測表

本表格參考《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

指標選項分數
性別男性2分
女性0分
年齡30~34歲0分
35~39歲1分
40~44歲2分
45~49歲3分
50~54歲4分
55~59歲5分
60~65歲6分
酗酒習慣1分
0分
肝癌家族史2分
0分
肝發炎指數 GPT<150分
15~441分
≥453分
e 抗原(反映 B 肝病毒活躍程度)陽性3分
陰性0分
肝癌風險預測表。

評分標準

  • 5分以下: 10年肝癌風險機率 < 1%
  • 5~10分: 10年肝癌風險機率 < 10%
  • ≥17分: 10年肝癌風險機率 70~80%

 

檢查第 2 步|肝發炎指標與甲種胎兒蛋白

1. GOT / GPT

GOT 與 GPT 是儲存在肝臟的兩種物質。當肝臟發炎、受到破壞,這兩種物質會被釋放出來,血液檢查就會看到 GOT 與 GPT 上升。

但 GOT 與 GPT 只能判斷肝臟是否有發炎,與肝癌並沒有一定的關係,甚至會發生肝癌患者的 GOT 與 GPT 在正常範圍的現象。

 

2. 甲種胎兒蛋白 AFP

甲種胎兒蛋白可以作為檢驗肝癌的指標

之所以叫「胎兒蛋白」,是因為這種蛋白只在胎兒時期分泌,出生後就停止,因此成年人血液中的胎兒蛋白應非常低。

甲種胎兒蛋白在肝癌、生殖器腫瘤、急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懷孕時都可能上升。

然而,甲種胎兒蛋白也有檢查上的限制。肝癌初期約有 30%~40% 患者的甲種胎兒蛋白仍在正常範圍,所以不能單靠甲種胎兒蛋白確診肝癌。

甲種胎兒蛋白數值越高,尤其超過 400 ng/mL,肝癌的可能性越大,但書籍仍建議,需搭配超音波與其他檢查來確認。

 

檢查第 3 步|腹部超音波

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癌初期的第一線工具。
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癌的第一線工具。圖片來源:Canva。

 

超音波檢查的優點:

  • 是肝癌篩檢的第一線工具
  • 非侵入性
  • 可搭配血液檢查,提高檢查效果
  • 可提供腫瘤大小、位置、形態等資訊

超音波檢查的缺點:

  • 無法單就超音波檢查確診肝癌
  • 操作者與醫師的經驗會導致判斷上的差異
  • 肥胖、肺氣腫或曾做過腹部手術的患者,可能會誤判

 

一份完整的肝臟檢查表!

本表格參考《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

檢查項目目的
1. B 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是否為 B 型肝炎帶原者
2. B 型肝炎表面抗體檢查體內是否有對抗 B 型肝炎的抗體
3. C 型肝炎抗體檢查是否受到 C 型肝炎病毒感染
4. 肝發炎指標 GOT、GPT檢查肝臟有沒有發炎
5. 甲種胎兒球蛋白 AFP檢驗肝癌的指標;建議每 6 個月檢查
6. 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有無脂肪肝、肝硬化或腫瘤;建議每 6 個月檢查
完整的肝臟檢查表。

 

肝癌的 3 大生活調整:運動、飲食、避開禁忌

生活調整 1|運動

對於有脂肪肝的病友,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調整。

以下介紹列出肝癌患者的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

運動前準備

a. 取得醫療人員允許

運動前需請醫療人員評估以下幾點:

  • 術後評估傷口狀況、治療狀況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如水腫、腹水)?
  • 是否有運動禁忌?
  • 是否需要搭配復健或物理治療?
  • 其他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

以上問題,可以確保後續的運動計畫更安全。

 

b. 讓癌症訓練教練知道你的狀況

一旦醫療人員允許運動,強烈建議尋找癌症訓練教練進行客製化運動安排,並主動提供教練以下資訊,讓教練安排適合的訓練內容,保護你的安全:

  • 是否經過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何?傷口大小?手術恢復多久?
  • 目前的治療階段?或是否正在進行其他治療?
  • 正在服用的藥物有哪些?
  • 是否有食道及胃靜脈瘤
  • 身體目前是否有不適?
  • 其他病史與家族史

 

運動方式與注意事項

肝癌初期運動應緩和
重量訓練可能提高肝門靜脈壓力,操作時應避免過度憋氣使腹內壓升高。圖片來源:Canva。

 

在教練課程中,最常用以下兩種運動協助病患提升身體功能:

  1. 有氧運動:提升體能。
  2. 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肌力、強化核心。肝硬化的高血氨會影響肌肉功能與肌力,因此重量訓練非常重要。
  3. 其他:如瑜珈、太極等,能放鬆身心。

肝癌患者的運動需注意以下狀況:

  • 初期運動應先以低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循序漸進,勿馬上做過量或劇烈運動。
  • 重量訓練可能提高肝門靜脈壓力。過程中需避免過度憋氣使腹內壓升高增加肝門靜脈壓力食道、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 傷口較大,先確認彎腰時是否疼痛,並避免彎腰、扭動的動作(如仰臥起坐)。
  • 曾有食道及胃靜脈瘤破裂出血之病人,應避免劇烈運動或突然改變姿勢,以防出血
  • 避免會與人碰撞的運動(例如柔道、籃球等)。

 

生活調整 2|飲食調整

飲食方面,除了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纖維,應注意以下:

a. 食道、胃靜脈曲張

  • 優先選擇軟、易消化的食物
  • 可用蒸、煮的方式軟化食物
  • 少量多餐

 

b. 水腫、腹水

  • 原型食物為主
  • 採用低鹽飲食
  • 少用鹽含量高的調味料,如醬油、沙茶醬

 

c. 飲食禁忌

肝癌初期長期酗酒會傷害肝臟,造成酒精性肝病
長期酗酒會傷害肝臟,造成酒精性肝病。圖片來源:Canva。

 

  • 長期酗酒會傷害肝臟,造成酒精性肝病,加劇肝臟的惡化
  • 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可能感染肝吸蟲
  • 發霉的米、玉米可能食入黃麴毒素
  • 避開油炸、辛辣、加工食物以避免過量攝取飽和脂肪
    • 尤其是來自紅肉的飽和脂肪,這可能與肝癌的發展有關
    • 豬血、米血、香腸、火腿也會使血中氨值升高,恐導致肝昏迷
  • 高糖分食物,減少糖尿病風險
  • 吃得太飽
    • 肝功能不良會影響對蛋白質、脂肪和醣類的合成功能。過多的負擔會加重肝臟的工作量

 

營養問題與營養保健品,應諮詢專業營養師,才能獲得正確資訊。切勿聽信網路謠言購買保健品服用。

 

生活調整 3|其他注意事項

肝癌初期應避免吸菸
吸菸會提升罹患肝癌的機會。圖片來源:Canva。

 

  • 不隨意服用藥物
    • 許多藥物經由肝臟代謝。未經醫師同意,勿隨意服用藥物,可能會加重肝臟病情
  • 便秘
    • 若糞便在腸道堆積太久,腸內菌可能會產生較多的氨,可能引起肝昏迷
    • 若有肝硬化併發食道或胃靜脈瘤,糞便若呈黑色,可能是出血,應立即就醫
  • 注意尿液顏色
    • 明顯變深或呈茶色,代表肝功能與膽管有問題,應告知你的主治醫師
  • 抽菸

 

定期檢查,才能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建立定期檢查的習慣、搭配良好生活方式才能及早發現。
建立定期檢查的習慣、搭配良好生活方式才能及早發現肝癌。圖片來源:Canva。

肝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不易及早發現,等到發現時常已經是中晚期。

造成肝癌的原因很多,B、C 型肝炎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脂肪肝、肥胖、糖尿病、飲酒與吸菸等生活方式,也會增加罹患風險。這些高危險群如果忽略追蹤,就容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要降低風險,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或追蹤。日常生活中則要減少菸酒、維持健康飲食、控制體重,給肝臟最少的負擔。

至於檢查,每 6 個月的超音波搭配甲種胎兒蛋白(如 AFP)是最基本的監測方式。

重點是,不要等到有症狀才行動。 建立定期檢查的習慣、搭配良好生活方式(運動、飲食、遠離禁忌),才能及早發現,把肝癌的威脅降到最低。

(以上內容僅為一般健康資訊與科普分享,並非個人醫療診斷或治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Baumeister, S. E., Leitzmann, M. F., Linseisen, J., & Schlesinger, S. (2019).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Liver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a Bias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111(11), 1142–1151. https://doi.org/10.1093/jnci/djz111

參考資料 2:Luo, X., Yang, W., Joshi, A. D., Wu, K., Simon, T. G., Yuan, C., Jin, L., Long, L., Kim, M. N., Lo, C. H., Liu, X., Abrams, T. A., Wolpin, B. M., Chan, A. T., Giovannucci, E. L., & Zhang, X. (2022). Gallstones and risk of cancers of the liver, biliary tract and pancreas: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in two U.S. cohort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127(6), 1069–1075. https://doi.org/10.1038/s41416-022-01877-5

參考資料 3:Bellar, A., Welch, N., & Dasarathy, S. (2020).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irrhosis: opportunities or peril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Bethesda, Md. : 1985)128(6), 1547–1567.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798.2019

參考資料 4:Ruiz-Margáin, A., Román-Calleja, B. M., Moreno-Guillén, P., González-Regueiro, J. A., Kúsulas-Delint, D., Campos-Murguía, A., Flores-García, N. C., & Macías-Rodríguez, R. U. (2021). Nutritional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13(10), 1440–1452. https://doi.org/10.4251/wjgo.v13.i10.1440

更多精選文章